全国政协委员王权:建设“五全”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

time: 2019-03-13 09:34:56 作者:

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:建设全球、全天候、全天时、全要素、全尺度的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,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全方位、高精度、高时间分辨率、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和技术保障。

“自然资源部成立之后,部党组高度重视卫星遥感工作,通过推进机构整合,实现了系统内卫星资源的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目前自然资源部有一陆一海两个卫星中心,分别是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,有近45颗卫星已纳入《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15-2025年)》,为自然资源领域建立对地观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 

“在自然资源陆地卫星方面,目前在轨11颗,资源3号两颗卫星构成星座,高分1号和高分6号构成星座,2米和8米分辨率的三颗光学卫星构成星座。”王权说,机构整合之后,实现了规划、拍摄计划和生产三个层面的统筹,由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团式作业,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得到极大提高。与过去相比,卫星影像获取能力提高了30%左右,对陆地国土的覆盖从年度覆盖变成了季度覆盖,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实现了月度覆盖。这有助于违法用地等行为的早发现,支撑和服务自然资源管理。
 

“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建设目标是全球、全天候、全天时、全要素、全尺度。”王权介绍,全球是为了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战略;全天候是为了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获取卫星影像,服务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;全天时是实现对国土的即时监控;全要素是为了满足自然资源管理从数量向数量、质量和生态并重转变的需要;全尺度是为了获取精度更高的影像,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。
 

“今后,我们将围绕这一目标,结合自然资源管理的新需求以‘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,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’为指导,除了获取本底影像之外,重点对地块的5个变化进行监测。”王权说,这5个变化分别是位置变化、范围变化、用途变化、品质变化和温度场变化。实现对这5个变化的监测,需要卫星配备光学、激光、高光谱、雷达和重力等不同类型传感器,既能测几何信息,又能测物理信息,同时把自然资源卫星影像获取的高精度、高频率能力逐步建设起来。
 

“今年,我们计划发射一颗高光谱卫星,实现对地表分类、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进行监测,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卫星监测手段。而高分系列卫星中精度更高的卫星也正在建设中,发射成功后能够将卫星影像的分辨率提高一倍。”王权介绍,雷达卫星和重力卫星也在未来的规划之中,未来几年,“五全”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将逐步建成。
 

“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。”王权说,卫星获取的观测信号要变成有用的影像,必须依靠地面应用系统进行精细的处理。而卫星观测影像必须做到当日观测、当日处理、当日质检、当日发送。目前,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每天都要处理超过40T的数据,这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。
 

“国家对卫星、火箭、发射场、测控系统和地面接收等工程建设都有眀确的投入渠道,而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存在欠缺。希望国家将地面应用系统纳入卫星工程,给予持续稳定的建设投入,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水平,使地面系统和空间系统均衡发展。”王权建议。



Baidu
map